(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月2日讯(记者 邵雨婷)近日,AI医疗市场火热,2024年12月30日,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医疗登陆港交所,成为医疗大模型第一股。次日,腾讯、高瓴加持的微医控股二度递表港交所。
港交所官网显示,2024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控股")提交上市申请,拟主板挂牌上市,独家保荐人为招银国际。
距离微医控股前次递表已过去近四年,公司业务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在AI医疗市场热潮袭来的当下,公司能否凭借AI的新故事打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AI概念加持,微医控股仍陷亏损
据招股书,微医控股成立于2004年,公司前身为医生预约平台"挂号网",随着公司业务逐渐扩大,2015年正式更名为微医,并在中国成立了首家互联网医院。
微医控股与AI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至2017年,公司成立AI医疗团队并与中国知名大学共同成立AI实验室,以探索医疗领域AI的应用。2020年,公司在天津建立了数字健共体,提供数字医疗服务。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3年的收入划分,微医控股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为10.6%。
此次并非微医控股首次冲刺资本市场,早在2021年4月,微医控股就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6个月失效后未迎来新进展。
在此前招股书中,微医控股自称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但近年来,公司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公司的定位变为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
据招股书,通过AI驱动,微医控股已构建起涵盖医疗服务、医药服务、健康管理和医疗费用智能控制等多种业务,覆盖医疗健康服务的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今年3月,微医控股宣布与腾讯签订战略合作,联手攻坚医疗大模型。8月,微医控股在上海发布全国首家人工智能医院。
微医控股主要的AI应用为AI医生、AI药师、AI健康管理及AI智能控制等,为医生、药师、健康管理师及监管机构赋能。截至2024年12月21日,微医已在其数字医疗平台上连接约1.15万家医疗机构和31.8万名医生,可提供线上咨询、复诊、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
不过,2020年时的微医控股,业务中基本没有出现AI的身影。此前招股书披露,2018年至2020年,微医控股的收入分别为2.55亿、5.06亿、18.32亿;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15亿元、7.57亿元、8.69亿元。2020年,数字医疗服务的收入为7.06亿元,占比38.6%,会员式健康维护服务的收入为11.25亿元,占比61.4%。
近两年,AI浪潮席卷而来,自2022年,微医控股重点研发AI技术和应用后,公司的业绩迎来显著提升,目前虽仍持续处于亏损态势中,但有收窄趋势。
最新版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微医控股的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18.63亿元、18.18亿元,经调整亏损分别为13.54亿元、8.17亿元、5.05亿元、1.28亿元。
目前,微医控股的营收主要来自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两大板块业务,AI医疗服务的收入比重显著增长,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带来了近八成的收入。
报告期内,来自AI医疗服务的收入分别为2.28亿元、6.28亿元、10.24亿元、14.4亿元,占比约为23.70%、45.91%、54.97%、79.21%;来自数字医疗平台的收入分别为6.14亿元、6.36亿元、8.05亿元、3.77亿元;占比分别为63.83%、46.49%、43.21%、20.74%。
AI医疗服务中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增值服务。
微医控股通过健共体内的医疗机构为个人会员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公司负责建立AI基础设施、标化运营、连接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促进健共体内所有医疗机构间的紧密联盟。在此业务中,公司采取按人头付费的模式,根据公司与健共体内的医疗机构签订的协议与彼等分摊预算的任何盈余。
此外,公司为会员提供全面的在线线下增值服务,例如居家健康、在线医疗服务套餐及各医疗机构进行的线下检测以及在线解读,公司会对此收费。公司还建立了云药房以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的充足供应及健共体内的高效配药,当地公共医疗基金向公司结算款项。
在数字医疗平台中,微医控股提供数字医疗服务、线下医疗服务;企业会员和其他服务。公司的平台提供常见病的数字咨询、诊断、跟进及配药;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的健康管理套餐;亦为大型公司、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制药公司及其他行业参与者提供企业会员及其他服务。
微医控股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在天津和其他地区扩张健共体;AI技术的扩张与应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腾讯、高瓴持股,估值67亿美元
目前,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在不断变化发展。近年来,以医疗AI大模型为代表的产品相继涌现,AI医疗影像、AI制药、医疗数据智能平台等细分应用技术也层出不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AI医疗支出总额计,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行业在2023年的市场规模为97亿元,预计将于2030年增至138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2%。
不过,由于AI医疗服务仍处于早期阶段且探索其变现策略的参与者数量有限,大规模商业化困境犹存。今年4月,微医控股总裁张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医疗+AI的商业化,技术本身已非行业的主要难题。数据的标准化和广泛医疗服务场景的应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截至2024年12月21日,微医控股已于网信办完成四种AI算法的备案,即微医医疗大模型、微医医疗助手大模型、微医健康助手模型和微医生文本生成算法。
微医控股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公司的专有AI大模型基于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基础模型所建立,公司无法控制基础模型的架构、参数及更新。AI工具的使用可能导致版权及其他法律问题,将可能导致公司可能面临潜在的知识产权冲突或争议。若第三方停止支持或变更模型,可能会影响公司AI模型的运作并需要高成本的调整。
微医控股也表示,专有技术开发耗时、昂贵且复杂。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微医控股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10亿元、2.13亿元、1.22亿元、4137.1万元。同时,销售及营销开支也不小,分别为6.15亿元、4.76亿元、2.93亿元、1.11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微医控股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47亿元;存在借款2.55亿元。
自成立以来,微医控股总计完成了10轮融资,2022 年 12 月,公司完成最后一轮G轮融资后,估值达67亿美元。公司的投资方包括包括腾讯、五源资本、高瓴、红杉、友邦保险等知名机构。
IPO前,微医控股创始人廖杰远通过New Forte持股11.51%;腾讯持股8.79%,是持股最多的机构股东,五源资本持股4.52%,高瓴持股4.13%,红杉持股2.29%,友邦保险持股1.58%。